
出席「國家憲法日」座談會:締造「一國兩制」發展觀
12月4日是「國家憲法日」。今年我作為對談嘉賓,出席由特區政府、中聯辦合辦以「憲法與新時代新征程」為主題的「國家憲法日」座談會。行政長官李家超、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會上致辭,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國務院港澳辦原副主任鄧中華發表了主題演講。作為支持機構的勵進教育中心理事會主席范徐麗泰、中聯辦副主任陳冬、外交部駐港公署副特派員方建明、中央駐港國安公署副署長李江舟、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張舉能、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與約650名各界人士共同出席。
我在會上從理論層面出發,向大家介紹憲法、二十大報告和共產主義思想之間的關係。我用了一個比喻:憲法是一個方向、是一份考卷;二十大報告是一份答卷,告訴大家準備怎樣做、如何去做,背後的理念是以共產主義的思想理論作為支撐。
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我向大家介紹如何更全面深入理解二十大報告,從而思考香港的未來發展:
——對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城市群(例如粵港澳大灣區)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這正是改革開放初期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續集,二十大報告也進一步論述;
——對於建立文化自信,二十大報告第八章專門論述,而香港正在積極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對於治理能力現代化,其實香港按照實際情況完善選舉制度,也是這項工作的內容之一;
——對於推進依法治國,不只是關於內地法律體制,其實也同習近平主席在香港回歸25周年重要講話中兩次提到的香港普通法制有關,香港作為國家唯一實施普通法的法域,這一特點是國家法律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二十大報告港澳部分提出,要深化香港、澳門同各國各地區更加開放、更加密切的交往合作,這一點應與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結合起來分析;
——對於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近年我們特別強調特區居民應自覺尊重和維護國家的根本制度,香港國安法亦對相關犯罪行為作出了針對性的規定;
——對於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二十大報告一方面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另一方面提出「一國兩制」必須長期堅持,這涉及到基本法第五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隨着我國的發展,可見有關理念已從民族復興的大計和時間表,昇華到全面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香港由1997年起「五十年不變」,即到2047年。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到2049年的時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047年和2049年兩個時間點如此接近,並非巧合。當初提出「一國兩制」,國家已經將香港的角色放在整體國家和民族復興的藍圖之中,從而思考香港實踐「一國兩制」。「一國兩制」和改革開放提出之初,已是一對孿生兄弟、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推動我國在過去數十年迅速發展的「火車頭」。如果只有改革開放、沒有「一國兩制」,就不會有今天的深圳;反之,如果只有「一國兩制」、沒有改革開放,也不會有今天的香港。因此,對於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其實要同步思考如何全面準確推動「一國兩制」實踐,必須同步締造「一國兩制」發展觀,從而對憲法提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考題交出最好、最有力的答卷。
圖片來源:特區政府、香港01
Project Gallery


